首页 > 艺术纵横

胡问遂先生对当今书坛的影响和意义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当代中国书法大家胡问遂先生出身书香门第,祖父、兄姐均酷爱书法,伯父胡之光为浙东书法名家。抗日战争初期,问遂先生投笔从戎,立志报国。抗战胜利后寓贵阳,全国解放后携家定居上海。1951 年师从沈尹默先生学习书法,1960年调入上海中国画院,参与筹建“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在上海的50余年时间里,先生学习书法、研究书法、参与组织书法活动,为上海乃至当今书法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回顾胡问遂先生的书法人生,不得不说他对当今书坛影响深远,他对书法的贡献世所公认。

  一、胡问遂先生组织和参与的书法活动对书法的振兴和交流影响深远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全国还没有书法组织,借助于1956年奉国务院令组织建立的“中国画院”,书法家的归属感还是较为明确的。以当时中国画院中的书法家们为主,组织他们参与各区文化馆、青年宫、少年宫的书画辅导,高龄的沈尹默、马公愚等都是辅导时的积极分子。以后,胡问遂进人画院,担负起了长年辅导书法篆刻的繁重工作。这些书法家们的积极活动,为以后成立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奠定了稳定的艺术与社会基础。

  1959年,沈尹默赴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大声疾呼书法的振兴刻不容缓,次年即由政府出面,成立了筹备委员会。1961年4月8日,宣布成立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沈尹默被推举为主任委员,郭绍虞、王个簃、潘伯鹰为副主任委员, 马公愚,邓散木,白蕉,包六科,钱君匋,来楚生等十余位委员。成立仪式在上海博物馆大厅举行。同时,还举行了上海市首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开幕式,首批会员有87名书家。研究会先是暂置于汾阳路上的上海中国画院内,后迁到永嘉路的一栋花园别墅里,文革后又迁回中国画院。

  作为沈尹默先生的弟子,胡问遂先生任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主要业务干部,承担了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随着研究会的成立,一系列活动也一个接一个开展起来,特别是各种书法培训班深受广大市民欢迎,胡先生就接待了大量前来报名和咨询的书法爱好者,耐心地解答问题。当时,中国书协还没有成立,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不仅带动上海的书法的繁荣发展,也影响到江浙,乃至对全国书法事业的发展都有着积极而又深远的意义。

  此外,胡先生还积极参与和推动中日书法交流活动。1973年,胡问遂先生就接待了第一个日本书法代表团,并当场挥毫毛主席词句“神女应无恙,当今世界殊。”1979年又参与上海书法代表团访问日本。也当场挥毫,展示了中国书法的魅力。这几次最早的书法活动,为日后中日两国书法界的交流和联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胡问遂先生书法理论对书法学习有指导意义

  清朝自康有为重北碑轻帖学以来,大量书家受其影响,直到当今书坛也不乏其人。而沈尹默先生和白蕉、潘伯鹰等人提出要振兴帖学,崇尚二王。胡问遂先生受沈老影响,一直注重帖学和唐碑,自己身体力行,并影响上海一批学生弟子。胡问遂先生说:为什么要注重唐碑和帖学?理由很多,首先是唐人尚法,无论是永字八法,还是欧字三十六法,虽然有风格不同,都是极其高深的法度,法度是基础,是技巧,最具传统功力。用笔有笔法,用墨有墨法,结构有法,章法也有法。书法离开法度,就不能称之为书法,充其量是写字。所以学习书法一定要练习唐碑,一是练笔力,二是练字形基本结构。

  其次,唐人不仅解决笔法问题,还解决了笔势。“点划为形质,使转为性情”,“作楷法磐行于虚、笔断意连,为无形之使转,形不贯而气贯。”胡先生还说“作楷法笔不离纸,隔笔取势,空际用笔有暗度陈仓之妙。”“纤微向背、毫发生死。”意及唐楷的法度极其精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这期间,胡问遂先生分别在《书法》杂志、《书法研究》等权威报刊杂志,刊登了诸多书学理论文章,从基础笔法到临书心得,从创作方法到书史研究,皆有论述,成为大批书法学习者、研究者和创作者的重要指导,有效影响和推动了书法艺术的进步。

  一位书学教育家,在世的时候曾牵动千万只习字之手,升华千万人的书法审美情趣,逝世以后,千万只习字之手和千万人的审美情趣依然不离笔墨纸砚,并和胡问遂的书道墨论汇聚成壮丽的水墨轨迹、文化风景,这并不容易,可是胡问遂做到了。他深究书论,发表论文数十篇,书学论文曾入选全国第一、二届书学讨论会。为《辞海》、《美术辞典》书法词条撰稿人之一。上世纪末,在胡先生及位弟子的积极努力下,《胡问遂论书丛稿》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文怀沙先生和程十发先生分别作序,发老序中言:“问遂先生好学不辍,诲人不倦,所传书论颇多,今收以刊印问世,金针度人,想必有补于十也。”该书不仅吸收了胡老的大量公开发表的书学论文,还有一些未曾公开的手稿和笔记,很是珍贵。后几年还多次再版,现在市场上还被大量盗版,可见其重要,可以说《胡问遂论书丛稿》为当代书学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三、胡问遂先生书法字帖对书法的普及有良好的社会影响

  1962年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海出版学校书法教师。《大楷习字帖》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1978年参加编写《常用字字帖》行书部分,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1980年任第一届全国书法展览会评委会委员。1981年参加在绍兴举办的全国首届中国书学研究交流会,发表论文有《论入帖和出帖》。为小学生书《小学生字帖》(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1985年又为小学生书《欧体大楷》字帖,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同时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胡问遂行书字帖》。

  为教学需要,胡先生的作品辑集出版字帖和书法集,有《大楷习字帖》、《常用字帖》、《小学生习字帖》、《描红字帖》、《楷书字帖》、《水写纸字帖》、《胡问遂行书字帖》等十余种,其中《大楷习字帖》印量高达百余万册。这些字帖广泛流传于学校,青少年宫等,也是新华书店字帖类的主要品种。还有《胡问遂临魏碑》、《胡问遂临九成宫》由上海书店出版,都由新华书店公开发行,这些字帖都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为后人演习书法,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四、胡问遂先生个人书法展览的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1989年应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之邀赴香港举办个人书法展览。在港出版《胡问遂书法选集》。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理事会主席文楼说:胡问遂先生是沈尹默先生入室弟子,深得沈老的器重,书法风格凝练。程十发先生在序言中说,问遂先生从师沈老之学而不蹈沈老之迹,终于径畦别开,世所公认。评价都相当高。

  1991年胡问遂先生应邀赴绍兴举办个人书法展览。1993年在上海美术馆举办《胡问遂从艺六十年书法回顾展》。出版大型作品集《胡问遂书法集》。特别是1994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书法展览,影响深远,他是上海第一位进京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书法展的书家,也是中国美术馆第一次办个人书法展。

  除此之外,胡先生还有其他一些小型展览,一些和他人共同举办的,就不一一列举。但通过这些展览的举办和参与,胡问遂先生扩大了影响,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五、胡先生艺德双修,以身作则,乃是书家学习的榜样

  作为老一代书法家,他的书艺实践及其书道探索,已进行了成功的文化积累,给我们一系列深沉跌宕的文化启迪。

  书品与人品并重,为社会对胡老的一致评价。胡问遂重书品,更重人品。他一生勤勉,从小在方砖上挥毫练字,把颜真卿的《麻姑仙坛记》放成径尺大字而日临百字;以“书不惊人死不休”而暗中自励;用四年时间临了颜真卿《自书告身》一千余遍;他在书房中常年挂上“严以律己,诚以待人”的自勉联;“为了谙熟技法,天天挥毫达十个小时,一天需用毛边纸一刀”。辅导学生也是一片真诚,耐心仔细,学生有求必热心相助。

  他把“率真”两字印上了《胡问遂书法集》的封面,以示书艺以“率真”为文化定向,他引领了“率真入书化质实”的艺术实践;当申城大型文化设施落成,他总是奉献墨宝以示祝贺。他以情动人,说得十分精辟:“书法艺术的高尚之处,正是在于一个‘情’字。这才是法外之大法,乃是艺术的真谛所在。这里寄语后学,切切不能忘记这一点。”他以情入书,虽厚凝雄浑却情真意切,处处展示正直和真诚。他平和简静,孜孜以求而从容不迫,其字如其人,皆彰显正大气象,险而不怪,平而不颇,聚墨不狂,结体奇正,开拓自家风貌。

  胡问遂先生作为一位文化人,以饱满的文化热情和优秀的品格影响了一座城市、一个书坛,也影响着许多寻常百姓、千家万户。胡问遂先生虽然没有在书法家协会担任要职,但是他的书学实践和理论对当代书法的发展,却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和作用。他的弟子遍布世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他的书法字帖,至今还在新华书店出售,他的理论文章更是书学研究的重要资料。所以在胡问遂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回顾并肯定他在书坛的地位和作用,很有必要。

[ 关闭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