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专访

筚路蓝缕 其绩弥盛

访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周志高

WDCM上传图片

  “小小文字,书写起来变幻无穷,多少文人墨客为它折腰。我为书法而生,也为书法而奋斗。”今年中秋国庆“双节”前夕,著名书法家、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周志高接受记者专访,畅谈他与书法数十年情缘,彰显他筚路蓝缕、其绩弥盛的艺术情怀。

  问道名师打下扎实基础

  1945年1月30日,周志高生于江苏兴化市草积村。兴化是清朝初期杰出的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的 代表人物郑板桥的故乡,多年来,此地久有诗书之风。读书时,语文老师要求大家用毛笔字写作业。周志高回忆说:“农村的孩子没什么钱,大家都用那种涂上白漆的木板,板上画好黑色方格,然后用那种几分钱一块的‘金不换’来研墨写字,第二天‘作业’发下来后再用抹布沾上水擦掉,可以重复使用。”日复一日的毛笔字练习,让周志高发自内心地喜欢上了书法艺术。

  1961年,周志高考上了上海出版学校美术专科班。那时他学中国画、西画,也学书法、篆刻。著名书法家沈尹默通过陈毅元帅报告毛泽东主席批准成立了上海第一中国第二个书法组织上海书法篆刻研究会,沈尹默先生就任会长。沈先生在上海青年宫连续举办大型书法学习班。年轻的周志高被吸引到那里,成了一个书法迷。

  可巧,沈尹默的大弟子胡问遂当时每周定期到专科班讲授书法理论,整整四年,周志高从中获益匪浅,由此打下了扎实的书法理论基础。胡问遂看到周志高勤奋好学,很有培养前途,还亲自把他推荐给沈尹默。沈尹默发现周志高书法不同一般,就欣然接收这位小徒弟。这样周志高就有机会经常去沈尹默家中登门求教。沈尹默每次都耐心地给他批讲,使周志高的书法作品不断突破并日趋成熟。同时,他转益多师白蕉、马公愚、启功等书坛名家。1965年,周志高的书法作品已作为青年代表书法家之一被上海市书法篆刻研究会选送日本展出。他在书法界已名声鹊起。

  五个第一为当代书法复兴奠基

  可是不久,中国那场文化大革命一开始,书法被作为“四旧”横遭批判。1971年1月,周志高在上海组织起工 家兵书法通讯员学习班,二、三年后就发展到了100多人。他们每月搞一次活动,这些通讯员后来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的书法骨干。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两国书法交流日益增多,周志高接触到大量日本客人。“他们对中国书法有两个基本观点。其一,他们认为中国是书法的母国,对中国古代书法家非常崇拜,对兰亭等书法名胜也很向往。其二,他们认为当时的中国书法在走下坡路,所以看不起中国书法家,甚至放言,如果中国想把书法搞上去,未来就得去日本学习。”周志高听到这些言论心里常有难以抑制的悲愤。“书法不应该在我们这代人身上失传,不仅要继承,还要发扬光大,作为年轻人一定要为国家和民族争光。”他燃起了复兴当代书法的想法。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1974年,梁披云在香港创办了《书谱》杂志,一年后这本杂志传到上海。在上海书画出版社工作的周志高看到后,心想:为什么上海不能有一本这样的杂志呢?他给相关部门打报告,得到批复后,又写了一封信,直接寄给了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请他题写杂志的刊名“书法”。一个星期后,郭沫若回信寄来两幅题签。草创时期更需要懂书法的编辑,周志高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先后向上级奔走二十多次,将已归队的中学教师重新调出支援到杂志社。1977年6月,《书法》杂志问世,这是中国第一本书法杂志。第一期印了5万多份,被抢购一空。到1980年,杂志发行量达到每期40万册。

  1979年,周志高发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届大规模群众书法竞赛。共一万五千多人参加了这次大奖赛。因为当时 全国书法家协会还没有成立,要使这次大赛有代表性,更具有权威性,必须有一个公认的评委。周志高用东南西北 四大名城代表中国。于是请来了中国北面北京、南面广州、东面上海、西面西安四个著名城市群众书法组织的领导组成了评委会。此次大赛获奖者中最突出的是来自上海市南汇县清朝末年的秀才、百岁老人苏局仙,他临写的《兰亭序》获得一等奖。这次大赛推出了一大批蛰伏各地的书法名家,在全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力。

WDCM上传图片

  随后,周志高又酝酿起不但有群众参加而且有名家参加的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原定1980年由北京有关方 面承办,但是由于缺少经费而陷入僵局。这时辽宁省博物馆馆长杨仁恺,在一位副省长的大力支持下接受了这个任 务。1980年5月,第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会在沈阳市工业展览馆举办,邀请当时即将成立的中国书法家协会筹备 组负责人舒同、陈叔亮等参加指导,这次活动获得巨大成功,为当代书法活动提供了有益模式。

  1981年5月9日,中国书协成立,首届19位常务理事中,只有沙孟海和周志高两人是京外的,周志高也是19人中最年轻的。此后,周志高又陆续组织举办了“全国首届书学研讨会”和“全国首届篆刻征稿评比”。

  第一本杂志、第一次群众书法竞赛、首届国展、首届书学研讨会和首届篆刻征稿评比,这五个第一是中国书法 家协会成立必要的舆论准备,也是中国书协成立初期的重要成果,是当代书法事业恢复、发展、繁荣的基础,是当代书法史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周志高在其中发挥的关键作用也使他成为了复兴中国当代书法的奠基人之一。

  三大战役扩大海派书法影响力

  2003年春天,中国书协聘周志高为《中国书法》杂志主编,他随即在北京工作了7年。2010年9月,回到上海的周志高担任了市书协主席。“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书协刚成立的时候,上海对于全国来讲,还是处于前几名的。 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声音就小了。我回到上海之后,觉得上海既有不足,也有优势。要把大家鼓动起来,最大限度地 使上海书法界的热情能够发挥出来。把上海市书协,从全国20多名的位置,争取提高到前十名。”这是周志高的志向。新官上任三把火。要振兴海派书法,周志高带领上海书协打了三大战役。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第一场战役就是申办第十届全国书法展。在他的多方努力下,争取到第十届全国书法展将在上海和广西同期举行。其中上海负责草书、楷书、隶书部分的展出和评选。十届国展在上海举办,给了上海书法界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发展平台和交流平台,成为所有上海书法人的骄傲和光荣。周志高认为,书法应该成为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名片之一。

  第二场战役,就是2013年9月至11月的上海首届书法艺术节。艺术节总共有25场系列活动,辐射全世界20个国家和地区。周志高邀请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为首的联合国官员20多人和国务委员杨洁篪为首的20多位外交官拿出作品参展,50多幅作品起了一个书法和平外交的作用。周志高还组织举办了《当代书法创作暨中国书法如何走向世界》 学术研讨会,这是首次将中国书法如何走向世界作为专题研究的高端学术会议。为配合这个研讨会,还举办了一个大字书法国际邀请展,周志高认为,书法要更好地走向世界,要提倡大字,这应成为当代书法创作的导向。

  第三场战役,则是2015年9月举行的海派书法进京展。此次展出的140余幅书法篆刻作品,集中展示符合时代精神的当代上海书法的风采,是在2007年海派书法进京展基础上,经过八年厉兵秣马,上海书法精品再一次进京集中亮相。

  回顾担任市书协主席来的七年,周志高感到,要当好协会掌门人,最重要的是“做好服务”,捧出一颗心来服务好协会内的艺术家,才能让大家多出精品佳作,进而扩大协会乃至海派书法的影响力。

WDCM上传图片

  书法要创新,但必须坚守底线

  谈及周志高本身书法特色,他追求篆书的婉约,隶书的高古,楷书的挺拔,行书的灵动,草书的狂放。极强的 吸收消化和创新能力,使他博采约取,厚积薄发自成一体。信笔挥洒,浓墨厚重;枯而有神,飞白不浮躁;雄而不野,狂而守法,跳而有度,缠而不乱,成就大家风范。

  在书法创作上,周志高有三句话:一个标准,二个结合,三个不要忘记。“一个标准指的是雅俗共赏。‘雅’ 不会有人反对,但曲高和寡,不能关门自吹自擂,要虚心听取各方意见。‘俗’是通俗,大众能接受、喜欢的意思,但不是庸俗,也不是恶俗。二个结合指的是碑帖结合,南北结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地豁达、厚实、浑朴,南国清秀、精巧、灵动。二者取长补短,不能偏颇。周志高是南方人,“南帖”的俊秀灵动感染了他;但是“北碑”的雄伟苍劲又熏陶了他。特别是他在编辑出版古今中外书法名作和与国内外书法艺术的交流中广征博引,把晋朝的“韵”、唐朝的“法”、宋朝的“意”、明清时代的“态”、今人的“情”都融会贯通,又“我写我法,我写我心”。正象他自己所言:“我希望自己可以走出一条大气而精到的创作之路”。三个不要忘记,是指不要忘记民族特色、不要忘记时代特征、不要忘记个人特点。三者之间的比例可根据自己的才、学、识和性情而定,要追求‘真气、真意、真趣’。”

  周志高认为,当代书法需要创新,但他更旗帜鲜明地疾呼必须坚守底线,他反对“任笔为体,聚墨成形”的所 谓创新作品。他始终有一条书法作品的一个底线标准,那就是不论一幅作品具有多么强的时代感或现代感,它必须 具有汉字可读性和书写性。正是这样,他的书法作品也赋有了包容性和个性。

WDCM上传图片

[ 关闭页面 ]